开学须知② | 迎接新学期,你必须知道的防控注意事项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2019年12月在湖北省武汉市发现的,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发热、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该冠状病毒所导致的 疾病命名为COVID-19。
疫情总会过去,新学期已经到来,返校前和返校后都有哪些注意事项?校园里我们该怎样做好健康监测和疫情防控?来了解一下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概况
校园健康监测
校园疫情处置
防控建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概况
1
病 原 学 特 点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基因特征与SARSr-CoV和MERSr-CoV有明显区别。目前研究显示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同源性达85%以上。
目前已发现能够感染人的冠状病毒共有7种:HCoV-229E、HCoV-OC43、 HCoV-NL63、HCoV-HKU1、SARS-CoV(引发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MERS-CoV(引发中东呼吸综合征)以及SARS-COV2,主要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
2
理 化 特 性
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 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已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3
流 行 病 学 特 点
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国内开展的传染者-感染者传播链分析显示,病例在潜伏期具有传染性,但需进一步证实。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 呼吸道近距离飞沫传播:病人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气体近距离接触吸入导致感染。
• 接触传播: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
• 气溶胶传播: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4
临 床 特 点
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
主要表现: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
• 重症患者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
• 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儿童病例症状较轻。
5
病 例 定 义
流行病学史:
• 发病前14 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 发病前14 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 阳性者)有接触史;
• 发病前14 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 聚集性发病。
临床表现:
• 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
• 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
• 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具备以下病原学证据之一者)
• 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等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 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等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无症状感染者
无临床症状,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者。主要通过聚集性疫情调查和传染源追踪调查发现。
聚集性疫情:14天内在小范围(如一个家庭、一个工地、一个单位等)发现2例及以上的确 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且存在因密切接触导致的人际传播的可能性,或因共同暴 露而感染的可能性。
校园健康监测
1
开 学 前 监 测
建立健康档案:针对全校师生建立疫情健康档案,内容包括基础信息、假期旅行、居住轨迹记录、每日健康监测数据、疫情相关个人特殊情况报告等项目。疫情健康档案数据动态更新,学校应将该档案作为开学后个人能否返校复工复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假期旅居轨迹:逐一排查寒假期间师生旅行、居住地轨迹,重点掌握湖北武汉或其他有本地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等重点地区旅居史、重点地区来陕人员接触史等。
每日健康检测:做好健康状况、精神状态观测,测量体温等基本生命体征,重点关注新型冠状病 毒感染可疑症状。
特殊情况报告:过去14日内,家庭成员疫病史、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的接触史、与危险环境(如医院发热门诊、野生动物市场等)的接触史等。
个人防控义务:开学报到前,学校疫情防控办或相关部门向全体师生发放“返校健康承诺书”,明确告知其《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等法律法规要求个人须承担的防控义务和学校的有关规定,以及违反后将承担的责任。
2
开 学 后 监 测
动态更新疫情健康档案数据
认真落实每日师生晨午检工作
• 晨(午)检监测内容:健康状况、精神状态观测,测量体温等基本生命体征。
• 学生晨(午)检:院系辅导员按工作安排完成学生的晨(午)检观测、监测任务,做好晨(午)检、 缺课病因追踪等数据的登记报送,做好家校联系;校医负责晨(午)检的技术指导,全校晨(午)检、缺课病因追踪数据汇总及分析研判,病愈复课证明查验与管理。
• 教职员工晨(午)检:学校人事部门完成晨(午)检观测、监测任务,做好晨(午)检、缺勤病因追 踪等数据的登记报送,病假请销假管理;校医(保健教师)负责技术指导、数据汇总及分析研判,病 愈复工证明查验与管理。
每日做好全校师生的缺勤/缺课病因追踪,复工/复课证明查验,并做好相关登记与报告。
3
注 意 事 项
对象全覆盖:包括教师、学生、保洁、保安、食堂工作人员、合作单位派驻人员等所有在校内工作、交流、生活的人员(含离退休人员)。
分类监测:可按具有重点地区旅居史、重点地区人员接触史、其他地区返校、假期留校师 生等情况进行分类监测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 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已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分段监测:开学前,自测、家庭监测为主;开学后,专人定时定点晨(午)检。
校园疫情处置
1
疫 情 报 告
散发(确诊或疑似)病例的报告:师生出现散发病例后,应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所属地县(区)级疾控机构报告。
可疑聚集性疫情的报告:发现呼吸道病例异常增多或当日请病假人数超过 基线水平时,要立即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所属地县(区)级疾控机构报告。
2
疫 情 处 置
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
• 卫生健康部门判定密切接触者范围后,学校立即按照划定范围拟定人员名单, 督促学生及教职工对医学观察的落实和配合。
• 医学观察期为与病例或感染者末次接触后14天。
• 密切接触者应每日至少进行2次体温测定,并定时上报,体温正常也应上报。若出现发热或呼吸道、肠道相关症状,应立即上报。
• 医学观察居所应相对独立,观察期间尽可能减少与共同居住人员的接触且不得 外出。如果必须外出,必须经请示有关管理人员同意,并严格按要求做好防护 。
• 高校做好集中医学观察区的清洁与消毒工作,注意开窗通风,避免交叉感染。
。
病例的隔离治疗
• 高校校医院(医务室)必须设立隔离观察室,同时提前协调、理清病例 转运流程,为病例的隔离治疗节约时间。
3
停 复 课 管 理
停课观察
• 师生出现相关症状后,医院不能排除但暂未达住院标准的病例(门诊观察病例)需停课 观察,直至医院排除或诊断升级(明确为病例)为止,其中医院排除传染病的需提供有效证明返校。具体停课观察要求按照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领导小组下发的相 关规定执行。
复课管理
• 师生出现相关症状后,经医院排除传染病的,凭有效诊断证明返校正常行课和生活。
• 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康复后,凭医院出具的复课证明返校。
• 校医(保健教师)对复课证明进行复核后,开具回班复课证明,学生方可回班上课。
防控建议
1
个 人 防 护
佩带口罩
• 口罩通过建立物理阻隔,切断病毒传播。在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中,口罩不仅可 以防止病毒携带者向外喷射飞沫,降低飞沫量和喷射速度;还可以阻挡含病毒 的飞沫核,降低佩戴者的吸入风险。
什么情况下戴口罩:外出前往学校、超市、餐馆等公共场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佩戴口罩,师生在校期间均需佩戴口罩。独处或在空旷场所,可以不戴口罩。
• 去医院看病的时候 。
• 乘坐公共交通的时候。
• 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时期,需在相对密闭的或人多的空间中停留较长时间时。
• 如果在一个办公室或者一个班级内,有同事或者同学出现感冒、肺炎的时候 。
• 患者与人近距离接触时。
选择合适的口罩
• 校内工作人员:建议教师、辅导员、警卫、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在岗期间佩戴口罩,建议使用一次性医用口罩,也可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 高危人群:有可能接触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时,比如校医院发热门诊医务人员, 原则上建议佩戴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级别)并考虑系统性防护,如佩戴 护目镜、隔离衣、穿防护服等。
规范洗手
• 把握洗手关键: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再用一次性纸巾擦净手。无清水、不方便洗手时,可以使用含酒精消毒产品清洁双手。
• 注意洗手时机:严格把握手脏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在制备食品之前、期间 和之后,吃饭前、上厕所后,在接触他人及动物后,外出回来等六个需要洗手的时刻。不洗手别接触自己的身体,尤其是眼睛、口鼻等粘膜部位。
在校个人防护建议
• 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作息规律,避免产生过度疲劳、避免过度熬夜。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胳膊肘掩住口鼻,经常彻底洗手,不用脏手触摸眼睛、鼻或口。
• 宿舍与教室要多通风换气并保持清洁卫生,每天开窗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20-30分钟。
• 上课、自习、就餐等建议间隔1米以上就坐,避免近距离交谈。
• 尽可能避免与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或打喷嚏等)的人密切接触。
• 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和空间密闭的场所,如去必须佩戴口罩。
佩戴口罩的方法
• 鼻夹侧朝上,深色面朝外(或褶皱朝下、有鼻夹的边朝上)。
• 上下拉开褶皱,使口罩覆盖口、鼻、下颌。
• 将双手指尖沿着鼻梁金属条,由中间至两边,慢慢向内按压,直至紧贴鼻梁。
• 适当调整口罩,使口罩周边充分贴合面部。
注意:佩戴口罩前需洗手,佩戴时避免接触口罩内侧面,戴上口罩后尽量不要触摸 口罩外侧面,一旦触摸需及时洗手。
2
学 生 返 校 准 备
返校前准备
• 应注意学校返校信息,向辅导员、导师告知返程计划,切莫违反学校规定,私自返校。
• 出行前要自行评估健康状况,若出现可疑症状,如发热、咳嗽、乏力、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 酸痛等,请取消或推迟返程计划,并及时联系所在社区及单位。
• 制定好合理的出行计划,路途较近的优先选择步行、骑车或者自驾方式。长途出行需搭乘公共 交通,应尽量选择直达交通工具,减少换乘,避免长时间逗留在人群聚集的场所。
• 准备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足够的口罩、免洗手消液、纸巾等。出行时不宜大量携带酒精及 含氯消毒液。
返回学校后
• 返程后应及时与所在单位及辅导员、导师取得联系,服从学校统一安排。
• 充分进行手卫生,在整理个人行李前后都应洗手;条件允许时应及时洗澡,特别是清洁头发及 裸露的皮肤。
• 对个人用品、旅行箱进行必要的清洗和消毒。
• 旅途劳累,返程后应注意规律作息、合理饮食,尽快恢复体力,防止劳累出现免疫力降低。
• 及时关注疫情发布信息,了解是否与新冠病毒感染者同乘公共交通工具,并上报单位或辅导员, 做好隔离观察工作。
3
校 园 防 控
健康教育:加强个人防护安全宣传,倡导全体师生在全校范围内佩戴口罩,教室 、宿舍、食堂、实习实训室、办公室、会议室、功能室、体育场馆等各类室内场 所应保持清洁干净,加强通风,定期消毒,通风时注意保暖。
避免集聚:停止开学典礼、升旗仪式、各种文娱活动或比赛等大型集会。尽量小 班教学,减少合班上课。图书馆暂不对外开放,暂停校园观光车运营。
减少交叉:严格限制班级与班级之间、宿舍与宿舍之间人员流动,严禁串门、串 班走动,教师、教室、实习实训室等尽量相对固定,如必须则应在换下一批次前 提前通风、消毒,尽量避免一名教师承担多个班级课程现象,尽量减少流动检查 。必要时,停止使用轮流使用的功能室、实训实验室等。
改善硬件及保障物资
• 对通风不佳的教室、寝室、厕所等进行结构及功能改造,可采用排气扇进行机械 通风换气。
• 在校门口、食堂门口、教学楼入口及过道等关键区域增设水龙头,洗手间必须配 备肥皂或洗手液,条件允许的可以在过道配备含酒精免洗手液。
• 落实垃圾分类管理要求,设置数量足够的分类垃圾箱(桶),单设废弃口罩桶。
• 充实清洁、消毒、个人防护等用品。
开展校园环境保洁
• 开学前开展全校范围环境清洁整治行动,随时清除落叶、积水、污水等病媒生物 孳生环境。
• 每日清运垃圾,每日清洁、消毒垃圾桶。
• 重点关注食堂、厕所、楼道等部位的卫生死角。
开展各区域消毒
• 空气消毒:以通风换气为主,在午休、体育课、课间等时间段进行,每天通 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紫外灯照射,注意一定在无人 状态下使用,安装量不少于1.5瓦/米3,安装高度为1.8-2.2米,照射至少30分钟, 消毒后应及时通风换气。
• 环境和物体表面消毒:师生离场后,用擦拭或喷洒法进行,每天至少一次。地面可用效氯浓度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拖拭;讲台、课桌椅、门窗把手等高 频接触的部位可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为防止滑倒和保护皮肤,在作用30 分钟后用干燥的清洁抹布(地面可用干燥的清洁拖布)擦拭干净。校车可用 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早、晚各一次。
• 食堂消毒:餐饮具、厨具应先彻底清洗去污再消毒。首选热力消毒法,在水 煮沸后持续加热消毒15-30分钟;或在蒸汽产生后持续熏蒸15-30分钟。也可使用 远红外线消毒柜,125℃维持15-30分钟,温度降至40℃以下开箱使用;或使用自 动冲洗消毒洗碗机。
• 卫生间消毒:地面及墙面可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进行喷洒或拖擦 ,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或擦拭,每日2次;清洁用品使用后可用有效氯500mg/L的 消毒液浸泡30分钟,用后晾干。
西安邮电大学新媒体中心
转自 | 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面编辑 | 张泽朋 张静
责任编辑 | 袁玲
推荐阅读